到了周朝,统治者更是将摔跤作为士兵的日常军事训练之一,目的是增强士兵的战斗力。这种源自战场的较量活动,随着时间推移,逐渐进入民间,演变成一种街头巷尾的娱乐活动。
到了秦汉时期,这种“角抵”比赛已成为宫廷中的表演项目,深受帝王喜爱。到了唐代,这项活动逐渐脱离了军事训练的功能,成为了独立的体育运动,在许多唐代的壁画中,都能找到这种活动的影像。
然而,要说相扑运动的真正巅峰时期,当属宋代。在宋代,这项运动已经发展成了街头巷尾人人争相参与的娱乐活动。就连皇帝也不甘落后,专门组织了一个内侍相扑队,并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选拔与考核。
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宋代相扑运动中有了女性的身影,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在封建礼教尚未完全确立的时代,女性也开始积极参与这项原本被视为男性专属的运动,并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。
在宋代,相扑比赛成为了街头巷尾最热闹的活动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瘦弱或强壮,只要有兴趣,都可以参与其中。而其中最为耀眼的,便是那些女性相扑选手。
在当时的临安城,就有赛关索、嚣三娘、黑四姐等一众名扬一时的女相扑手。她们身着简朴的衣服,赤脚上阵,双手紧握,展开激烈的搏斗。这样的场景不仅吸引了百姓的目光,甚至连宋仁宗帝也被深深吸引。
宋仁宗是一位极为喜爱娱乐的皇帝,无论是歌舞还是戏剧,他总是亲自前往观看。某次元宵节夜晚,宋仁宗正在宣德门城楼上观赏灯会,忽然他注意到不远处的一顶帐篷里,正上演着一场热烈的女子相扑比赛。
当时的场面非常震撼:几个女子赤裸着上身,正在擂台上拼尽全力搏斗,虽然她们的身材并不高大,但动作灵活,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与技巧。宋仁宗完全不顾旁边的皇后和公主们,立刻冲进帐篷,亲自观看了这场激烈的女子相扑比赛。看着这些舞动的裸身,宋仁宗不禁感到十分着迷。
比赛结束后,宋仁宗便亲自下令赐予这些女相扑手银两和锦绢,作为对她们的奖励与嘉奖。这一幕不仅引发了在场众人的议论,也引起了大臣司马光的强烈反感。
司马光,北宋时期著名的大儒,以直言敢谏著称。看到宋仁宗在大庭广众之下观看如此不雅的女子相扑表演,他自然心生不满。
回到家中后,司马光即刻着手撰写了名为《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》的奏疏,准备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对宋仁宗进行严厉的批评。
在奏疏中,司马光首先严肃指出,宣德门是发布皇家命令的严肃场所,竟然沦为观看女性裸戏的地方,这完全违背了礼法,损害了皇家尊严。他批评宋仁宗不顾在场的皇妃、皇子和大臣们,只顾沉溺于这种低俗的娱乐,实在让人不齿。
随后,司马光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,要求严惩那些组织女子相扑表演的幕后操控者,并彻底禁止民间任何形式的女子相扑活动,旨在整顿社会风气。
在司马光的强烈谏言下,宋仁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失皇家尊严,便下令禁止民间的女子相扑活动,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行动。
此后,这些曾引起轰动的女相扑手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。像《东京梦梁录》这样的记载也不再提及她们的名字。可以说,女子相扑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后,也随之走向衰落。
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,并非这项运动本身有什么问题,而是社会对女性的严苛要求。在封建礼教未完全解体的时代,女子在公众面前赤裸肉搏,显然被认为有损风化。
再加上商家为了牟利,故意将这些表演中的“低俗”成分放大,最终引起了当局的高度警觉并展开严厉的打压。
这场整顿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的表面,但也无可避免地扼杀了这项本属于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。司马光一味禁止的做法,或许也为这项运动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。
尽管女子相扑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但它的历史根源却未曾断绝。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,类似的“角抵”活动早已存在,表明这一运动自古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。
随着历史的推进,女子相扑虽在中国消失,但相扑运动依然传承下来,最终成为了日本的国技。可以说,中国的女子相扑历史,至今仍对世界相扑运动产生着深远影响。
女子相扑的历史,充满了传奇与变迁。从最初的神话传说,到盛行于宋代,再到最终因社会压力和文化变革而消失,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地位的复杂态度,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“低俗娱乐”的过度敏感。
在今天看来,裸体相扑或许显得不合时宜,但在那个时代,它确实是百姓喜爱的娱乐形式。遗憾的是,当时的统治者过于关注表面现象,最终让这一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。
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被埋没的历史,感受它的辉煌与遗憾,或许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启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